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

善用五感 改變決定 店內行銷,殺到!


當你踏入商場,左邊是A品牌商品,右邊是B品牌,價格相差不大;就在你猶豫不決時,B商品旁邊有店內行銷人員向你遞上樣本,傳達商品相關的廣告訊息。

最后,掏錢買回家的商品,多半會是B品牌。

這就是店內行銷的厲害之處!它可以改變消費決定。


各種傳播媒體不斷快速增加,消費者每天可能接收上百條廣告訊息,致使廣告投資效益日漸遞減。

銷售市場猛刮冷風,商家此時要如何低成本創造大收益?

身為消費者,走進商店或超市,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,及四處可見的促銷訊息,是如何下定決心選購所需商品?

若角色換上商家,又該如何讓消費者,心甘情願掏錢購買公司的商品呢?新品上市銷售不佳,原有的顧客到底是何時被競爭對手悄悄偷走?

一切的答案,就在“店內行銷”(In-Store Marketing)!

近年,歐美的熱門行銷方式店內行銷,已入侵到亞洲市場,經濟、有效透過店內廣告(In-store Advertising)、產品推廣(In-store Demonstration)、商品陳列(In-store Merchandising)及商品促銷(In-store Promotion)方式與消費者互動溝通。

讓消費者親身體驗商品,利用消費者在店里選購商品時的關鍵時刻,把握最后一次的溝通機會。

店內行銷是借用消費者的五感: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引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,以達成消費目的;這一類互動是傳統媒體所辦不到。

根據AC Nielsen調查顯示,店內行銷令消費者的初次購買率達15%,較平面、電子等媒體高。

亦有研究顯示,70至80%消費者是到了商場后才做購買決定,顯示出店內行銷的重要性。

消費者經歷的購物經驗包括兩部份,最核心的是與視覺相關的商品陳列設計,第二部分是與消費者的眼(視覺)、耳(聽覺)、口(味覺)、鼻(嗅覺)和手(觸覺)5官接觸與體驗,藉以引發購買欲望。

美國店內行銷調查顯示,店內行銷有效與否,取決于消費者的年齡、性別、收入,以及店內廣告助成物(例如,廣告看板、活動旗幟等)的置放位置。

以廣告助成物置放的位置而言,除了Y世代(6~29歲)認為店內店外的廣告訊息都一樣外,普羅大眾則認為,廣告訊息放在店內,比店外更有效。

今年,全球60億人遭受百年罕見的經濟危機影響,使三分之二的消費者先列出清單再到商場購買,目的是減少衝動購買,買下“無謂”的商品。

惟店內行銷還是有機會入侵,60%消費者進入店內,會因環境而決定品牌購買。

店內廣告助成物最有效的置放位置,是終端陳列架(end-of-aisle signage)。

站在性別角度,男性普遍比女性更重視品質相關的訊息。

市場規模或1.75兆

店內行銷未來市場規模或達到5000億美元(約1兆7500億令吉)!

全球遭金融海嘯襲擊后,商家即時減少廣告開支;當傳統廣告開銷下降之際,店內行銷投資卻持續增長。

去年,光是美國公司,即投資210億美元(約735億令吉)于店內行銷。

有分析師大膽預測,店內行銷未來的市場規模可能達5000億美元,前景看俏,看好此新興行銷策略將顯著影響產品品牌的定位。

店內行銷的廣告播放地點,就是消費處,與消費者零距離空間,有效鎖定正確的消費群,並能兼顧廣告的廣度及深度,強化廣告效益和消費者對產品的印象。

在關鍵的購買時刻,增加廣告頻率,能夠刺激購買,將對不常接觸廣告訊息的消費者起正面作用,店內廣告可滿足對商品新知的需求。

最后一哩概念4.3秒抓客心

店內行銷套用“最后一哩”(Last Mile)的概念,抓住消費者最后4.3秒的心。

陳列或行銷方式發揮功能時,就會讓消費者樂意掏錢購買,但有時候,消費者對店內訊息視而不見,失去根本的作用。

所以,要如何確定品牌與消費者的“最后一哩”有效互動,變成商品銷售的關鍵。

全球最大市場傳播機構之一奧美集團(Ogilvy & Mather)亞洲董事總經理麥法倫(R. Macfarlane)觀察指出,店內行銷愈來愈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定。

“換句話說,成功的店內行銷,會使商家要傳達的品牌訊息,有效改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。”

4關鍵取勝

他指出,品牌訊息、展示方式、促銷活動及價格,是店內行銷成功的4大關鍵。

奧美集團早前提出“最后一哩”概念,並指出,消費者做購物決策的最后關鍵時間是在4.3秒。因此要贏得這4.3秒的“最后一哩”,才是店內行銷的決勝點。

奧美亞太區營運長庫倫(G. Cullen)說,調查指49%英國人注意促銷訊息,人口接近半數,使許多知名企業紛紛調整行銷策略,加重店內行銷的預算比重。

了解消費者行為,隨時掌握善變的心,是店內行銷的致勝關鍵,想要贏在“最后一哩”的廠商,就必須有效分析市場和消費行態,以在任何時候,能夠及時調整行銷策略,提升銷售績效。

奧美集團是由被譽為廣告學之父大衛奧格威于1948年創建。

店內行銷個案
★傳統行銷策略

產品:新上市帶有花果香的淨柔洗衣精。

行銷策略:行銷人員花費數千萬令吉的廣告預算,透過電視向目標消費群溝通。

效果:消費者縱然多次接受到該商品的廣告訊息,對新的花果香仍一知半解,更何況消費者在收看廣告后,到實際產生購買行為,通常有很長的時間落差,消費者早已忘掉該廣告訊息。

★店內行銷策略

策略:在商品貨架上播放電視廣告,向消費者作最后提醒,或者採用互動式噴香貨架招貼廣告,當消費者按壓廣告卡上的按鈕,安裝在里面的風扇立即釋放出花果香味,這可引發消費者使用產品后的深度聯想,進而誘發購買的動機。

★陳先生,28歲 工程師

“只會關心品質。”

陳先生指出,店內行銷可使消費者即時做比較,選購品質較好的商品。

他說,也有不少消費者是以“貪小便宜”的心態,拼命向行銷人員索取樣本,之后依然購買原本要的產品,這就扭曲店內行銷的意義。

“個人認為,店內行銷比一般的電視廣告更健康和真實,就是你所見即所得(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),沒有誇張或誇大成份在內。”

他指出,店內行銷對消費者比較有保障。

★溫小姐,26歲 美術導師

店內行銷無法對溫小姐發揮作用。

她說:“自己有特定的消費習慣,固定品牌和商品,不容易受到外來的廣告訊息影響,很少會在現場接觸新訊息或試用樣本后,改變初衷換新品牌。”

她指出,購買高價錢的商品,例如電子產品,事先都會尋找資料了解產品特性,走入商店時,心中已有購買決定,故不會受到店內任何的廣告訊息影響。

對一些日用品,溫小姐比較取信于朋友的意見,並非店內的陌生行銷人員。

“通過朋友介紹,比較有說服力。”

她外加一句,每次購物時,都是直接到特定貨架取貨,沒花太多時間注意周圍的廣告訊息。

★黃太太,46歲 家庭主婦

每週都會到超市購買日用品的黃太太認為,店內行銷比店外廣告來得更實際,釋放出的廣告訊息更容易接受,可以親身體驗,無需憑空想像,商品會買得較為安心。

她說,特別是一些新推出的麵食類,電視廣告只有畫面,根本無法得知味道和口感,如果現場有提供試吃,自然多增加一份信心。

“若價格相差不大,產品素質亦相等,會在接觸店內廣告后,嘗試新產品。”

不過,黃太太指出,不論店內廣告訊息有多強,產品素質有多好,購買決定仍然視價格而定,假設價格偏高,還是會放棄消費。

她還說:“愈來愈多超市引用店內行銷,特別是週末,商場四處都是小攤子,反應熱烈,形成跳蚤市場般畫面,店內行銷策略可行。”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