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

財事:大方

貿易國際化的大背景下,企業要表現大方,絕不能小家子氣。
 
市場嚴缺人才,再小氣的企業家,出手也要大方起來,留住能人異士,避免在員工成本省個幾百一千,流失高效能職員,投身競爭對手的公司,原本是好幫手,則成了公司的破壞者。
 
愈來愈多本地公司,已明白“內部大方”的道理,不以低價聘請高素質員工,薪資架構要與員工的付出相符。
 
然而,本土企業在“外部大方”仍不夠。
 
5月份是上市公司的財報旺季,許多業績報告截至3月31日的公司,必須在5月30日大限前,向外界宣佈財務表現,向小股東交代和履行企業責任。
 
從眾多大小公司發表的財報新聞稿發現,不管是政聯企業(GLC)抑或馬股數一數二的大集團,都有這樣的毛病,不夠“大方”。
 
遇上季度營業額不振,較去年同期減少,一般都在新聞稿上輕描淡寫,不會告訴媒體“跌幅”,也不會把內容放在稿上的第一段。
 
通常第一段都是“好話”,如果單季收入下滑,即以累積半財年或9個月的“正面”表現,做大肆宣揚。
 
企業們,別以為媒體的工作是被動式,會依據新聞稿報導,當然會挑有價值的內容報導,例如“業績下跌”,讓投資者和讀者深入了解該公司,作善意提醒。
 
新聞稿中不提及跌幅,記者還是能把幅度算出。
 
這樣不大方的作法,結果是新聞稿白發,負面消息(業績不理想)仍被報導。
 
既然如此,干嘛不表現大方些呢?收入起落屬正常,只要不虧損,市場還是能接受,若躲避更引人好奇。
 
接受企業訪問時,每當談及對手,受訪者都會刻意不提競爭品牌的名字,只會向記者說:“你知道啦,就那個品牌”,為何不能大方談說?
 
在這方面,西方企業表現略為大方,談競爭對手不避諱,收入下跌也不閃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